第两百二十八章 教育和留学(1 / 1)

清末枭雄 雨天下雨 3248 字 4个月前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hetu2024.com,cjswu.com,xhetu.com,
本站最新地址cwjxsh8.com,请记住并收藏最新地址,原地址即将无法访问,如果突然无法访问请尝试加上www

随着登极恩科的成功举办,新式科已经开始被士子们广泛接受,同时教育部直接把以前的府改为中,县改为小,授课内容除了以往的经外,还教授格物各科。(.in.)

子们对此并不排斥,甚至为了科举功名而主动去,但问题是现在是没有教授格物各科的老师啊,如今的子们都是捧着书本自,诸多中校堂里,私塾里的老师顶多就是照本宣科朗读而已,知道的甚至还不如这些自的生呢。

因此对于目前的中华帝国而言,推广新式教育在制度上、民众的接受程度上甚至资金上都不是什么大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师资问题!

目前来,教育部方面对于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也没有太好的解决方法,毕竟这缺口不是几十几百个,而是几千几万人啊,试想下,新式教育改革后,每一个府都有一所中,每个县都有一所小,这对于师资的需求是数以万计的。

所以对此教育部的想法就是,一方面是准备以后聘请有所成子任教,不过这所需要的时间太长,哪怕现在中华帝国推广的格物各科都是比较基础的近代科知识,但是怎么也得上两三年才能勉强过关啊,而这的还是在有合格教师的情况下,如果是自的话,这需要多少时间就更难了。

为了尽快解决师资问题,教育部就是想出了‘师范校’的方法,科目上仿效现有的三所高等中,不过不追求让生把格物各科都到手,而是生只专攻一科,以求缩短制,降低教育成本,短时间内培养最多的专科人才。

这师范校和高等中的区别就在于,高等中作为大的预备科,制比较长。足足有三年之多,而这三年里几乎所有科都要习。以上海高等中为例,该校的大部分科目都是要求生必修的。

包括经、史论、策论、算、物理、化、地理、自然、几何,英文。

同时除了必修的英文外。还要求生必须从法语、德语、俄语、西班牙语中选修第二外语,至于为什么一定要英文和选修第二外语,很简单,技不如人!

如果当代中国的各方面科水平甩开了西方国家,那么这些子肯定是不用什么英语的。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啊,非但如此,相反现在的中国在科知识上落后西方几百年那么远呢,要想迎头赶上,除了以洋为师别无他法!

既然要别人的东西,那么就得迎合别人的要求!

毕竟中国连个合格的老师都没有几个,新成立的帝国大里,除了传统科外,其他的格物各科清一色的洋人老师,其中以英国人和美国人居多。虽然説上课的时候是配有专门的翻译,但是要想真的从这些老师手中到什么,最好还是能够会英语,而且一些作业你也得用英文写,不然人家老师根本看不懂怎么批改?

所以要想有所成,这英文是必须过关的!

而需要选修第二外语嘛,因为当代中国和列国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又不是只和英美两国大交道,法国,德国。俄国都得打交道,以后生留的时候,也能够有多一个选择。

其实这三所高等中的制,其实基本就是参考了陆军军官校幼年班的制。而且还略微弱化了不少,要知道陆军军官校幼年班的生必考的军事科和科科加起来有二十几门呢。

一个个都至少兼修两门以上的外语,这些千挑细选出来的陆军娇子,以后就是军方争霸东亚的储备人才。

仿效陆军校幼年班搞出来的高等中,自然在各方面都比较苛刻,这三所高等中的目标其实和帝国大以及陆军、海军军官校的目标是差不多的。那就是培养精英人才,出产量只能以几十个,几百个来计算。

而师范校呢,教育部可是指望着师范校能够短时间内培养出几千甚至几万合格教师出来呢,所以制是一减再减。

基本制比高等中的三年少两年,只有一年期,而每人不用和高等中的生一样兼修十余科,他们只需要必修一科即可,选修随意。

按照教育部那群老究们的想法就是,我等当年治四书五经也就十来年功夫,按照现在的科目来分的话,少也得十几科了,如果只其中一书的话,年许功夫足矣。

如此就算是中上之资,花上一年时间格物中的其中一科,不求甚解但是粗通一二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而只是略通的话,也足以为县小、府中里的子解惑了。

如此才有了师范校的诞生,不过师范校确定下来之后,这还是遇上了老问题,那就是老师不好找啊。

师范校可不是帝国大,也不是高等中,虽然其中一些科目可以聘请洋人,但是绝对不能所有科目都让洋人任教的,这主要是考虑到生的外语水平。

高等中有专门的英语习,而且英语授课往往也是在第二年、第三年,生可以先一年到两年的英语,然后再接受英语授课,至于了两年你还听不懂洋人老师讲的是啥,那么很抱歉,你还是赶紧退去吧,别浪费时间了,外头一大群人翘首以盼等着进来呢。

高等中只需要精英子,普通子还是别来丢人现眼了。

但是师范校却是不同,它的教对象并不是千挑万选出来天之骄子,相反都只是一些中等之资的生而已,加上制才有一年而已,显然不可能先了英语再来习其他科目。

所以师范校的老师不能全是洋人,还得有一部分国人的老师,而当代中国里通宵格物各科,足以充当师范校讲师的人才那里有?

除了帝国海陆两军外,你还真找不出来几个!

这不,教育部很干脆的就把目光投向了陆军和海军的军校里,想要从中挖出几十个合格的老师出来。

如今整个中国里,除了皇家陆军军官校以及皇家海军军官校以外。其他地方你根本就找不出几个合格的近代科老师来。

尤其是皇家陆军军官校,经过多年的举办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基础,其授课内容除了传统军事内容外,还涉及到近代科。

从科知识角度来。如今中华帝国内的军官群体绝对是最拔尖的一群人,而能够被挑选进入军官校任教的教官,大部分都是海陆两军的天子骄子,重点培养的人才,你江道泉想要从海陆两军手里抢夺这些优秀人才。把他们弄出来充当民间校的老师,人家一大群海陆将领都能提着军刀杀上他的家门。

别只是师范校了,就算是帝国大和三所高等中,也不用指望着能够从海陆两军手里讨要到什么人才。

别军方不愿意了,就算是林哲也不愿意啊,这从他拒绝江道泉的话就可以知道:“海陆两所军校乃帝国之本,不可擅动!”

军队才是这个国家的根基,而军校乃是军官的摇篮,其重要性远远不是什么帝国大或者新式教育制度改革可以相提并论的。

尽管人人都教育才是国家强盛的根本,但是对于现在的林哲来。军队才是中华帝国发展壮大的根本,而其他的什么新式教育规格,工商业发展之类的都算是次要的,是依附于军事发展之上的。

当代的中华帝国,是毫无疑问的‘以军为先’,一切都是为了军事而服务,工商部和财务部以及农林部等发展农业,商业,收起来税收是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支撑军队的统一战争。

听见林哲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他,江道泉露出了明显的失望之色。内心不免哀叹:办教育之难甚于登天!

看见江道泉的失望之色,林哲也是有些不忍,当即多解释了两句:“海陆军校里的教官除了外聘洋人意外,其余皆为海陆现役军官。也不好把他们调过来任教民校!师范校那边可以多聘洋人任教嘛!”

江道泉对这个事实也是显得有些无奈,当即就是转过了话题:“另外选派生赴英吉利国留一事,现在已经展开了初选,预计从帝国大,三所高等中中初选约十人!”

林哲道:“这个事不能拖太久,迟则生变。尽快完成选拔,择贤才和海陆两军的生一同赴欧!”

留一事,一开始并不在林哲已经教育部的计划内,但是月前宫务厅财务处处长潘立宣和信德洋行等商谈的时候,如果林德机器厂愿意的话,可以选派数人到欧洲留,习机械等事务。

潘立宣一开始也没注意,就从林德机器厂选派了几个年轻有为的技师,准备跟随信德洋行的人前方英国,习机械等知识。

但是林哲无意中得知后,却是意识到了向欧洲派遣大量留生的契机,当即让潘立宣和信德洋行谈一谈,是能不能再多增加几个留的名额。信德洋行那边的人也不觉得有什么,这个洋行最近几年的快速崛起,资产甚至已经超过怡和洋行成为远东第一大洋行,和新生的中华帝国关系可谓是非常密切,因为他们的战略合作伙伴就是林氏银行,现在的皇室产业。

信德洋行和皇室产业关系密切,自然也就和中华帝国关系密切,中华帝国的崛起也是让信德洋行获利颇丰,而中华帝国扶持工商,而发展工业是需要进口机械的,而兴德洋行几乎代理了中国现在百分八十以上的机械进口生意。

因此很爽快的答应了,反正对于他们来把人接到欧洲去也就是顺手而为的事,至于后续如何可就不管他们的事了。

相对于信德洋行那边的不在乎,但是林哲却是极为重视,当即就是诏令教育部从遴选出合格的留生出来,同时还诏令统帅部军训部选拔海陆两军之优秀人才,一共前往欧洲留。

而英国驻上海领事那边听中华帝国打算向英国派遣留生,竟然也是举手欢迎,入手续他们都全包,这些英国人和后世的美国人一样,处处不忘彰显其世界老大的地位以及其文化术的地位。

相对应的,外务部那边也是派出了一个专门的外交团队带领这些留生前往欧洲,这个外交团队不仅仅是这些留生的领队,他们同时还是中国派往欧洲的第一个正式外交代表团。(未完待续。)